2016年7月26日 星期二

回顧



忽然想用中文寫一篇編者的話,因為在我來說,中文比較能夠表達感情。對,今期不說道理,也不說鬧得沸沸揚揚的醫委會改革。道理說盡,口水用乾,其業難擋。不如講我做了八年主編的感受。

挑戰
這八年裡,多得大家包容,並沒有出什麼大亂子。雖然有些題材敏感,表達個人意見也頗直接,可沒有受到投訴,更沒有收過律師信。

剛接手時,倒是因為有會員投稿論壇,內容涉及立法會選舉,被人告到廉署。我這個主編就要協助調查。我恃著丁點法律知識,也不跟隨其他會董請醫學會聘用律師。我自己就膽粗粗反盤問那盤問我的調查員,為什麼不先作警戒就誘使我回答可能令自己負上法律後果的問題。之後,拳腳來往幾個回合,就不了了之。

另一項挑戰,是舊年有一位會董忽發奇想,要求將中聯辦加入會訊的傳閱名單。大家都認為問題不大,持的理由是光明磊落,寫得出唔怕人睇。我,當然唔怕。我亦相信會員亦不怕。不過,需知道會訊註明是內部傳閱,內裡還有意思。我們不介意就會訊內容與會員作討論,亦歡近提出指正和批評。但假如任何一位業外人士,也可以名正言順公開指導,我可回應不了這許多的回應。

最後,費盡唇舌,大家有些明白,有些不明白。有些同意,有些不同意。但得以維持現狀。

目標
當年接任主編,為會訊定下目標,要作為橋樑,為會董會與會員之間提供方便和快捷的雙向溝通。還有,站在橋上,可使人以新的角度看事物。其實,沒有說出口,是橋往往是一處地方的地標,像金門橋、像倫敦橋。希望大眾提及醫學會,都能想到有會訊這本月刊。

改變
一本刊物,內容最重要,但當然還有共他細節。希望大家留意到,會訊現時每個月 23 至 25 號準時送到大家手中。紙張和印刷質素也有改善。但近年物價飛漲,郵費亦有增加。現時在嚴控開支下,每月成本約 10萬元。好消息是這 8 年裡,從未虧本,你需醫學會補貼之餘,每年還可以有 100 萬進賬。

維持收入靠廣告。但廣告收入絕對不是辦會訊目的。所以會訊宗旨、論調和方向,亦絕不會被會否影響廣告收入而左右。本著這個原則,會訊加入幾個「吸睛」版面,包括最初的訪問專欄,大家還記得剛上任的梁家騮、醫學生、選委事件、雨傘運動等訪問嗎?之後訪問換上了Lai Eve 寫的「醫食住行」,主題是講飲食,因為飲食稿從來受讀者和廣告商歡迎。至於以飲食來寫愛情、寫世情,那是意外變穫。另外,攝影會會員提供的靚相取代了會董出席活動的照片。還有,多謝幾位會員定期提供旅遊雜文,亦是大家的至愛。

不變
人事變,世事變,有時甚至變化到難以想像局面。不過,相信要維持會訊的方向和宗旨,未必很難。是看編者和讀者認為有沒有這個需要吧?


 (Source: HKMA News July 2016)